活动现场(陆刚/摄)
本网讯(白晓 报道)2025年6月23日至24日,在自治区科技厅主办的广西科技成果展示活动中,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科创研学团队迎来自治区级展会的首次公开亮相。
据悉,该院以团队古生物化石研究与科普实践为核心的系列成果,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创新课程设计,为公众打开了地质科学的神秘大门,也彰显了科研机构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全新探索。作为“重点科普成果展示”板块参展单位,该院带来《远古的生灵:化石的故事——广西重要古生物化石科普图册》《广西古生物化石产地示范调查成果报告》等核心成果。现场陈列的90余件古生物化石标本尤为亮眼,区别于博物馆传统展陈模式,观众可亲手触摸亿万年历史的化石实物。一位老者小心翼翼捧起标本感叹:“以前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今天终于摸到真化石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接触太震撼了!”这种零距离互动让地质科学从文献资料走入现实生活,吸引众多家长带着孩子驻足翻阅图册、体验标本,在沉浸式氛围中感受地球演化的神奇历程。团队精心研发的《跟着石头去旅行——化石探秘》《地质灾害探险之旅》研学课程同样收获广泛关注,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了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创新范式。
展会期间,该院与广西气象局、广西生态环境监测研究院、桂林市科协等多家单位开展深度交流,围绕科普资源整合、实践经验共享等议题形成合作共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科普事业为纽带,构建跨领域协作网络,让更多人感受科技魅力,共同为科技强区战略注入动能。
此次首秀不仅集中呈现了《广西古生物化石产地示范调查》《广西东兴恐龙化石产地追索调查与对比研究》等项目的科研积淀,更通过“科研成果科普化”的创新实践,实现了地质科学与公众的零距离衔接。这种将专业研究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探索,既提升了单位的社会服务效能,也为科研院所构建“科研创新+科普惠民”双轮驱动模式提供了实践样本,有效激发了公众对地球科学的探索热情,推动地质知识在更广泛群体中普及传播。(编辑:刘容辰;审核:苏世峰;校对:刘容辰)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